原标题:80%的胃癌一经发现就是晚期,怎么做好预防?
在医学上,对胃癌
有 “胃癌三部曲”的说法
“胃炎-胃溃疡-胃癌”
特别是慢性萎缩性胃炎
更被认为是胃癌的“邻居”
中国不仅是胃癌高发大国,还是死于胃癌的大国。2019年1月国家癌症中心发布了最新一期的全国癌症统计数据:胃癌发病率位居恶性肿瘤第二位,死亡率位居男性恶性肿瘤死亡率第二位,女性第三位。降低胃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是亟待解决的社会公共卫生问题。
胃癌预后和临床进展有关,早期胃癌的5年生存率达到90%以上,进展期胃癌则低于20%,而我国早期胃癌的检出率低于10%。事实上,早期胃癌的检出率越高,获得治疗胃癌的最佳时机越早,病死率会显著降低。因此,在人群中推进早期胃癌筛查措施和高危人群进行内镜精查策略,是改变我国胃癌诊治形势的可行且高效的途径。
我院胃肠外科一区主任彭俊生教授建议,胃癌的高危人群——直系亲属中有患过此病者,应及早前往专业医院做咨询,并坚持每年1~2次胃镜检查,做好预防工作。
四大类高危人群要定期筛查
哪些人是胃癌发病的高危人群呢?一般人群做胃镜检查的频率应该是多少年一次呢?
胃癌发病有明显地域性差异,在我国的西北与东部沿海地区胃癌发病率比其他地区明显为高,在粤东地区,近端胃癌比其他地区高。长期食用熏烤、腌制食品的人群中胃远端癌发病率高,吸烟者的胃癌发病危险较不吸烟者高。在性别组别中,胃癌在男性中发病率比女性高2倍。
对于普通人群来说,50岁以上的人士建议每年做一次胃镜检查;如果胃部已出现不舒服、上腹胀痛、食欲下降、消瘦、大便黑色等症状,应在医生指导下及早行胃镜检查,如无特殊发现,以后每2-3年再行检查。
四大类高危人群,需要适当提高筛查的频率:
1、有胃癌家族史;
2、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者;
幽门螺杆菌(Hp)能促使硝酸盐转化成亚硝酸盐及亚硝胺而致癌;Hp感染引起胃黏膜慢性炎症加上环境致病因素加速黏膜上皮细胞的过度增殖,导致畸变致癌;
3、患有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胃息肉、手术后残胃、肥厚性胃炎、恶性贫血等胃癌前疾病的;
其中由慢性胃溃疡恶变转为胃癌的几率为1%-5%,发病率虽不高,但不能放松警惕。胃部分切除术后仅剩残胃的,5年后患胃癌风险明显加大,要提高警惕;
4、饮食喜欢高盐、腌制、吸烟、重度饮酒的。
早期胃癌:微创手术精准治疗可根治
在临床诊断中,胃癌可分为早期胃癌和进展期胃癌,患者比例大约为1:9,二者的治疗手段存有很大的差异。
早期胃癌以手术治疗为主要,配合定期复查。目前治疗手段主要有内镜治疗和微创腹腔镜手术治疗,能够达到根治目的。值得关注的是,彭俊生指出,过去针对肿瘤习惯性“一刀切”、大切特切的观念需要更新了,随着医疗技术进步,精准治疗强调的是给予患者准确评估,提供最佳治疗方案,切得过多是过度治疗,直接影响了患者生存质量,切得过少无法达到治疗目的。
对于符合没有淋巴转移,分化类型比较好,非溃疡型、肿瘤局限于粘膜下层,采取内镜治疗完整剥除粘膜组织(ESD)即可。
如果无法判断肿瘤浸润的深度及淋巴结转移情况,内、外科医生共同配合再双镜联合:一方面外科医生用腹腔镜配合内镜医生用胃镜一起探查,内镜辅助判断肿瘤位置,利用示踪剂准确显示肿瘤病灶的范围及前哨淋巴结,切除后取组织活检,半小时内可得结果,确定是否已切除干净。由于腹腔镜的高清镜头有放大的作用,如果加上3D功能,腔镜下对肿瘤切除和淋巴结清扫反而更彻底,而且耗时比传统手术时间还短。通过微创等手段实现精准治疗是以后的发展趋势,而不是一刀切的传统方式。
目前常规的排查方法有以下几种:实验室检查(包括胃癌标志物、胃癌单克隆抗体、胃癌潜血珠法、胃癌概率计算机模型筛选等)、放射学检查、内镜检查法、超声内镜检查。
胃癌主要诊断方法有:胃镜、X线诊断、胃双重对比造影、CT检查、内镜超声等。
早期胃癌主要由胃镜发现,如未做胃镜普查,早期胃癌进一步发展成为进展期,此时经常有食无味、饱腹感、贫血、体重减轻等症状。
进展期胃癌:最讲究治疗手段
与早期胃癌主要以手术切除不同,进展期胃癌需要综合治疗手段,根据肿瘤临床分期和病理学类型、结合患者一般状况和器官功能状态来帮助患者选择最佳治疗方案,例如手术、放疗、化疗、分子靶向治疗、生物治疗等。
“确定肿瘤分期很重要,不同分期治疗方法不同。”彭俊生表示,进展期胃癌不同患者状况均不同,最考验医生的是精准判断肿瘤分期和类型,才能制定出合适的治疗方案。在实际治疗中,一些晚期胃癌正处于“发展迅猛”阶段,这样一个时间段并不适合立即手术切除,否则不但无法切除干净,而且还会刺激肿瘤蔓延、淋巴转移,这时候应该先化疗,等肿瘤缩小了、降期了再进行手术,手术后再结合病情采取其他治疗手段。
定期胃镜检查:及早发现胃癌的有效手段
除了少数特殊的遗传性弥漫性胃癌以外,许多家族性胃癌的产生与家族人员相似的生活小习惯、环境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对胃癌高危人群定期胃镜等检查,是发现早期胃癌的有效手段。所谓高危人群,就是指患胃癌的危险性较高的人群,他们的胃癌发病率比普通人群高几倍,甚至近10倍。
目前比较肯定属于胃癌高危人群的是:
1、患有癌前病变倾向的良性疾病,如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胃溃疡、直径>2cm的胃息肉、胃部分切除者、其他癌前病变,如巨大胃粘膜肥厚症,疣状胃炎等。
2、长期饮食上的习惯不良,喜食各种致癌物质亚硝酸盐含量高的腌制、熏制、干海货、隔夜菜及少食新鲜蔬菜等。
3、长期酗酒及吸烟者,青少年时期开始吸烟者危险性最大。
4、有胃癌或食管癌家族史:患者家属中胃癌发病率比正常人群高2~3倍。
5、长期心理状态不佳,抑郁、自卑、沮丧、痛苦的人,胃癌危险性明显升高。
6、长期暴露于污染性的气体、液体及金属行业工人,胃癌风险明显升高。
7、生活在地质、水源不佳地区的人群。
8、有研究认为,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可能会使少部分人引起胃癌。
彭俊生指出:“要预防胃癌,首先自然是从生活小习惯出发,规律有序的生活节奏、舒缓愉悦的心情、健康营养的饮食上的习惯,都是减少疾病的有效措施。特别是情绪,对肠胃疾病的影响非常大,心情不好会直接影响到胃液的分泌和胃的动力,所以保持乐观、积极的情绪可能对减少胃癌发病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他认为,定期进行胃镜检查是及早发现胃癌的有效手段。由于早期胃癌并不典型,一般仅部分有轻度消化不良等症状,如上腹隐痛不适、轻微饱胀、疼痛、恶心、嗳气等,很容易跟其他胃病相混淆,只有通过胃镜检查,才能及早发现。早期胃癌经足够的治疗后90%以上患者能生存5年以上或治愈,晚期胃癌患者治疗后5年生存率不足5%。
误区一:胃不舒服就以为只是胃病
有些患者尽管早期感觉上腹部有些隐痛,却总以为是一般的胃病,自行服常用药物了事,结果等到出现大便发黑,呕吐,腹部疼痛难忍后才前往医院就诊,此时通过胃镜检查后发现往往已经是晚期胃癌,难以治疗。
误区二:在体检项目中不做胃镜检查
胃镜检查能及时检测出早期胃癌,但大多数人对胃镜检查都忌讳莫深,在繁复多样的体检项目中,独独不愿意做胃镜检查。我国胃癌患者在确诊时为早期者仅占约10%,日本60%以上,差距相当大,主要是因为日本民众坚持定期胃镜检查。
误区三:做过胃切除手术就不会得胃癌
在胃癌患者中,有一种是残胃癌患者。残胃癌指的是胃的良性疾病切除后5年以上在残胃发生的胃癌。一般认为胃手术后15年内残胃癌的发生率比一般人群的胃癌为低,而术后15年以上发生率逐渐增高,至术后20年以上,其发生率则较一般人群高出6~7倍。
说了这么多,最终只为一个目的,就是早期发现病变,尽可能的避免胃癌“无端”发生。知识改变命运,用你的影响力让更多人获益!
本文指导专家
胃肠外科一区主任 彭俊生 教授
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中山大学护理学院院长,中山大学名医
1989年毕业于中山大学,2004年取得教授专业方面技术资格并获得博士生导师资格,近30年来一直从事临床和教学工作。擅长食管、胃肠、胰腺、肛门疾病等疑难病例的诊治。擅长外科手术治疗配合围手术期营养支持,明显地提高了消化道重大手术的成功率和治疗效果。在胃癌和临床营养方面有深厚的学术造诣。其临床营养研究成果和胃癌系列研究成果获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两项。
在临床营养界,现为欧洲ESPEN会员,中华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会常务委员,中国外科医师协会临床营养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健康管理学会医学营养与健康促进专委会主任委员等。参加《围手术期营养支持治疗》、《补充性肠外营养》等专家共识的制定。
在肿瘤界,现任国际胃癌协会委员(IGCA)、中国抗癌协会胃癌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医学会消化道肿瘤学分会主任委员、广东省抗癌协会常务理事、广东省抗癌协会胃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参加了《胃癌腹膜转移的诊治》、《残胃癌诊治》及《胃肠肿瘤腹腔热灌注化疗》等专家共识的制定。
出诊时间:周一上午,周三上午
责任编辑:郭松青
初审:李饶尧
审核:简文杨
审定发布:李冠宏
感谢食管胃肠外科陈永和主治医师对本文的支持
文章部分内容来源于兰世亭
图/锐景创意,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责任编辑: